二季度临近收官,各大银行保息差成效随着上市公司中报的披露将逐步揭开面纱。
6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1年期LPR为3.45%,5年期以上LPR为3.95%。维持不变。
对于银行来说,这是个好消息。在存款利率不变的前提下,LPR的下滑意味着利差的缩小。截至一季度末,中国银行业平均息差为1.54%。相较于2023年底的1.69%进一步缩窄15个基点。
过去两年,尽管银行已经4次降低存款利率,但是银行的息差依然持续走低,且低于1.8%的维持利润合理区间。二季度以来,监管和银行进一步加强了对负债端降低付息率的监管,一边取消存款手工补息,另一边中小银行继续调整存款利率。
但在业内人士看来,二季度银行的操作能否奏效以及效果如何,仍有待观察。市场认为LPR仍可能继续下调。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及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预计,今年LPR将下调10~20个基点。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表示,央行接下来的降息时间点或者降息力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负债成本的变化。
中行、工行、建行等国有大行
负债成本依然高企
尽管存款利率经过了几轮下调,但是银行的负债成本依然高企。
以国有大行为例,中国银行2023年存款利息支出4508.51亿元,同比增加1389.28亿元,增长44.54%,中国银行表示,原因主要是客户存款规模增加和付息率上升所致。
与此同时,财报显示,中国银行的客户存款总额 229070.50 亿元,比上年末增加 27052.25亿元,增长13.39%。其中,人民币客户存款总额182824.7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4030.36亿元,增长15.13%。
很明显,利息支出增长幅度大幅高于存款规模增长幅度。也可以理解为,付息率的提升比规模贡献了更大的部分。
存款结构的变化是付息率上升的原因之一,自2023年以来存款定期化趋势明显。
如中国银行的公司类定期存款占比从22.09%提升至24.41%,个人定期存款占比从26.65%提升至29.09%。与此同时,公司活期存款和个人活期存款的占比大约都下滑了2个百分点。
2024年一季度,中国银行的利息支出继续提升,从2023年同期为1317.06亿元,提升至1595.71亿元,同比增长21%。
2023年工商银行的存款利息支出5896.88 亿元,比上年增加 1096.05 亿元,增长22.8%。工商银行在财报中明确表示,主要是客户存款平均余额增长13.8%以及平均付息率上升14个基点所致。
从期限结构上看,工商银行的定期存款增加41761.47亿元,增长27.6%;活期存款减少6171.11亿元,下降4.4%。
2024年一季度,工商银行的利息支出为2016.78亿元,2023年同期为1728.22亿元,同比增长16.7%。
建设银行2023年吸收存款利息支出4680.03亿元 ,较上年增加657.53亿元 ,增幅16.35% ,该行表示,主要是吸收存款平均余额较上年增长13.46%,平均成本率亦较上年上升4个基点 。
拆分来看,建设银行2023年定期存款增长20.85% ,活期存款下降2.57%。
2024年一季度,建设银行的利息支出为1649.59亿元,同比增长11.8%。
公司活期存款利率逆势上升
除了存款结构之外,银行负债成本的提升也与一类存款相关——公司活期存款。
持续多轮的存款利率下调,让个人存款利率出现明显下滑,今年以来,超过3%利率的存款已经难以看到。
但是 公司类活期存款利率逆势上涨,这是因为随着存款竞争激烈,企业端更具有议价能力,结果表现为企业活期存款的利率持续上行。
根据本刊统计,六大国有行的公司活期存款的付息率在2023年均出现逆势上升。
其中,中国银行2023年公司活期存款平均付息率从0.92%提升至1.06%,是中国银行五类存款中惟一一个付息率提升的存款种类。
工商银行的公司活期存款平均付息率从0.92%提升至1.02%,公司定期存款付息率从2.59%提升至2.65%等等。
农业银行公司活期存款平均付息率从2022年的1.08%提升至2023年底的1.19%,提高11个百分点,公司定期存款平均付息率从2.56%提升至2.77%,提升21个百分点。
建设银行公司活期存款付息率从2022年底的0.93%提高至2023年底的0.98%。
交通银行公司活期存款付息率从2022年底的0.97%提升至2023年底的1.11%,个人定期存款从2022年底的2.9%提升至3.06%。
邮储银行公司类活期存款的付息率从2022年底的0.84%提升至2023年的0.87%。
同时,根据本刊的统计,在中农工建四大行中,企业活期存款的占比在20%~25%不等。具体来看,中国银行公司活期存款的占比为24.62%,工商银行活期存款的占比为22%,农业银行活期存款的占比为19.4%,建设银行活期存款的占比为23.4%,平均数为22.36%。
鉴于公司活期存款超过五分之一的比重,5~14个基点的付息率提升所带来的影响显而易见。
国盛证券在财报中表示,虽然近年来银行在调降存款成本方面已经做过多种措施,然而存款成本下行较慢, 手工补息冲击是制约存款利率下行的重要方式。
数据显示,商业银行的净息差在2022年末为1.9%,自2023年第一季度起持续下降,2023年的四个季度净息差分别1.74%、1.74%、1.73%和1.69%,均低于1.82%的警戒线。
根据国盛证券对2024年一季度数据的统计显示,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的平均净息差分别为1.52%、1.75%、1.57%和1.71%。
当然,银行负债成本高企,并不只是负债端成本上升的原因,资产端收益率的下调也是重要原因。根据央行发布的公告,在2023年1月以来,1年期LPR从3.65%下调至3.45%,5年期以上LPR从4.3%下调至3.95%。
与此同时,调低房贷利率也相当于变相降息。国盛证券统计,以上海为例,首套房贷利率已经降至3.5%,即使不考虑不良,仅扣除6%的增值税和25%的所得税,税后收益已经降至2.06%。
而且市场依然预期,LPR会继续调降。汪涛认为今年仍会调降10~20个基点。
摩根大通朱海斌则表示,LPR的下调与银行负债成本密切相关。他表示: “整个银行体系的息差目前处于历史低位,央行进一步降息的时间点,或者接下来降息的力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银行存款利率的改革和贷款利率的改革,以及银行负债端成本下降的情况。”
全方位压低负债成本
叫停手工补息对国有行等影响大
二季度以来,从监管到银行,都在持续压低负债成本。
4月8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关于禁止通过手工补息高息揽储维护存款市场竞争秩序的倡议》,倡议书明确严禁银行通过手工补息高息揽储,表示,即日起,银行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客户承诺或支付突破存款利率授权上限的补息。此前违规的补息承诺,一律不得支付。银行应立即开展自查,并于2024年4月底前完成整改。银行普遍严格执行监管要求,在4月底前已停止对所有违规补息产品付息。
事实上,近年来在调降存款成本方面已经有过诸多措施,如2022年9月以来,已经展开了四轮由大行到小行的存款利率调降。
2022年4月,央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调整机制,自律机制成员银行参考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债券利率市场和以1年期LPR为代表的贷款市场利率,合理调增存款利率水平。
2023年5月自律机制下调了协议存款和通知存款的上限。按照新的要求,各银行需要控制通知存款和协定存款的利率加点上限。其中,中农工建四大国有银行的上限被设定为基准利率加10BP,其他银行的上限为基准利率加20BP。
中信建投在研报中表示,2023年末,上市国有行和股份行对公活期存款利率分别为1.05%和1.30%,定价近年来出现持续爬升,远高于0.35%或0.45%的活期利率自律上限水平。也高于城商行和农商行,二者对公活期存款利率分别为0.96%、0.77%。 因而此次叫停手工补息,影响最大的是国有行和股份行。
包括国盛证券等多家机构估计,受手工补息影响的活期存款规模为15万亿元~20万亿元,其中大部分为企业活期存款。其中国有行影响最大。浙商证券预计,工农中建四家大型银行补息存款可能占全部补息存款74%,其他全国性银行占26%。同时该机构统计显示, 4月单月受治理补息影响的存款或高达3.4万亿元。不过机构认为这一影响集中在4月份,5、6月仍有滞后性影响,但是高峰已过。
国盛证券在研报中表示,据其测算,叫停手工补息可使银行负债成本下降6.27个基点,从广谱利率视角看有利于带动利率下行。国有行、股份行的息差正向提升效果分别为3bps、7bps,其中浙商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息差提升幅度预计较大,分别为12bps、11bps、10bps。
但是,对于大行来说这一措施可能不利于其存款规模的增长。
2024年以来,国有大行的增长快于中小银行。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数据,大型商业银行、股份行、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2024年一季度的总负债增幅分别为11.4%、2.8%、9.6%和7.1%。商业银行总负债平均增长率为9.2%。国有大行的增速显而易见地高于其他商业银行。
国盛证券表示, 大行在补息优势下存款保持较高增速,叫停手工补息后大行的存款增速可能发生下滑,信贷需求不足情况下大行也会面临信用收缩的压力。
多家机构预计,中小行有望受益于补息后的存款回流。随着手工补息的取消,利率敏感型的客户会流向理财或者存款收益率较高的中小行。目前中小银行相对于大行存款利率仍然有一定优势。
不过进入6月以来,中小银行还在继续降低存款利率。包括广东澄海农商行、河南西平中原村镇银行等多地的中小银行都在降低存款利率。
尽管如此,市场依然判断净息差会继续下降,不过降幅会收窄。瑞银大中华金融行业研究主管颜湄之表示,今年贷款收益率可能会产生积极影响,叠加银行存款补贴的取消以及更严格有序的存款利率调整,预计银行净息差跌幅可能收窄。
二季度即将收官,诸多操作会有多大的影响仍有待考验,在保卫净息差的道路上,银行依然任重而道远。
(文中提及个股仅作举例分析,不作买卖推荐。)